“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带观众追寻138亿年前的第一束光
展览现场。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展览分为“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四个部分,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将宇宙中真实、分散、抽象的数据,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和前瞻性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这些展品既包含对人类与地球和宇宙关系的思考,又有对宇宙数据和图像的可视化研究,还有对空间污染治理以及对未来人类太空生存的探索,展示出当代科学研究跨国界、跨学科高度协作的丰硕成果,又从不同维度构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叙事。
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南宋天文图碑拓片》呈现了这块碑的原状:碑面上半部刻星图,下半部刻释文,阐释天体运行、四季更替、历法推算等理论。星图共刻1434颗恒星,还绘有赤道、黄道、二十八宿区线以及银河的界线。此图远比欧洲同时期的星图更为系统和完整,现代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比对,确认其星位与现代星表高度吻合。
展览现场。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交互装置《宇宙碰撞》是一套交互式天体物理可视化系统,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望远镜采集的约500幅深空影像为数据基础,借助碟形顶投影、光学增强模块等技术,使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等天体现象可视化呈现。观众沉浸于重构的天幕空间中,既是一种信息体验,也是一种沉思,将人类与宇宙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影像《光的考古学》数据取自“虚拟现实宇宙项目”天文数据库,带观众从地球开始,穿越时空,回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之时,直至138亿年前神秘的宇宙起点。各种宇宙天体、大尺度的片状宇宙结构、星星在这里诞生和消亡,刷新观众对宇宙历史的深度理解。
展览现场。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带来的影像装置《星际时钟》,通过计算地球、空间站、月球、火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模拟同一束阳光,在不同天体上呈现的光影变化,构成一系列“星际时钟”,让观众感受星际旅行中的时间流逝。
据悉,展览将于7月3日起对公众开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三个月。
- 七大类别全面覆盖 2025“北京大视听”网络
- “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带观众追寻138
- 引领视听文艺新浪潮 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
- 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开幕
- 伊朗文物亮相南京 诉说千年丝路文明交融
- 李兰迪:《滤镜》的苏橙橙,是我演过最特别
- 阿拉伯艺术家访华采风作品在泉州展出
- “一碗甜水”的20年追寻路——评电影《大改
- 招商难、同质化 明星也救不了的网综如何突
- 总台将推出一批抗战胜利80周年专题片纪录片
- 新疆文艺工作者王洋:要把美好的家乡唱给更
- 吉林推动加强夫余国历史文化研究
- “轻舟”何以抵四海?民进建言助力微短剧“
- 刘诗昆、多明戈同台 两位耄耋老人共献和平
- 人工智能时代,古籍文献研究有何新趋势?
- 汇京津冀资源 “津彩武清‘嗨一夏’2025消
- 中汽协:5月汽车商品进出口总额为250.6亿美
- 新疆石河子航空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迈进
- (活力中国调研行)拓展多元场景 安徽低空
- 1.4万吨桥梁精准转身 南珠高铁玉岑段全线
-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经钦州港口岸货物进出口
- 国内首座天然气全链条多工况深冷处理厂全面
- 一杯奶茶如何重塑万亩良田?解码中国奶茶“
- 海南严管垦区个人建房 禁止以任何形式向私
- 各地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 AR等智能技术助50类豫品通关提速30%
- A股高开 海洋经济概念股持续强势
-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公布2025年第二批典型执
- 7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523 上调23
- 优化“个转企”办理流程 九部门出台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