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丨秋乏可能是身体在预警
为什么入秋后总觉得累?
其实,秋乏是入秋后身体调整的信号。
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则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则口干、咽干,因为人体在夏季损耗的阴津未恢复,阴津阳气皆不足,故易出现疲乏。
此外,处暑至秋分时节,早晚温差较大,中午气温较高,暑湿较重,湿易困脾,脾主肌肉,故会出现四肢疲惫无力的现象。
秋乏也分类型
中医还认为秋乏多是“气血不足”导致,秋季阳气收敛容易导致疲倦。
秋乏还可分为气虚型的秋乏和痰湿型的秋乏。气虚型秋乏容易产生乏力、气短、出虚汗、越困越睡不着觉的症状;痰湿型秋乏,容易出现皮肤偏油腻、腹型肥胖、大便不清爽、下午较困倦等症状。
如何缓解秋乏?
面对季节转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作息篇】
1.从生活起居上进行调整,顺时养生,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养护气血。
2.可适度午睡半小时,缓解大脑疲劳。
3.注重纾解心情,避免思虑过度,情绪不安。
【饮食篇】
1.少吃腥膻油腻和辛辣食物,多食富含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豆制品,红豆、绿豆、燕麦和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2.秋凉后,应少食生冷及性味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胃,加重“秋乏”。
3.气虚型秋乏可食用一些黄芪、黄精、西洋参,还有补气的食材,如山药,通过补气血来缓解秋乏症状。
4.痰湿型秋乏可食用一些枇杷、萝卜、陈皮、茯苓等可以健脾化湿的食材或者药材,应对秋乏。
【运动篇】
1.建议白天适度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
2.上班族可经常伸展腰部、活动筋骨、放松脊柱,既能增强体质,又有助于消除“秋乏”。
3.适当晒太阳。
【调理篇】
1.按揉四神聪穴+百会穴:头顶正中间是百会穴,它周围4个点就是四神聪穴,用指腹轻轻按揉即可,四神聪穴有醒神开窍的功效,百会有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的功效。
2.泡脚:脚底是全身经络汇聚处,经常泡脚可舒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帮助睡眠。泡脚水温一般建议为40-42℃之间,时长建议15-20分钟,不宜过长。
原标题:中新健康丨秋乏可能是身体在预警
- 白露:秋凉渐至,正宜润补(节气与健康)
- 中新健康丨秋乏可能是身体在预警
- 它是“癌王”之一!这2个饮食习惯再不改就
- 这种病会导致孩子高低肩、驼背......甚至影
- 减脂控糖,零食界刮起“干净配方”风
- 把内衣放大,看到大量细菌!如何看待显微镜
- 中国专家团队完成全球首项同种异体人工再生
- 山东中小学“开学第一课”亮点纷呈 以红色
- 长三角铁路暑运旅客发送人数创历年新高
- 凉山学子在浙江宁波国门开启“开学第一课”
- 开学首日广东各地海事部门多举措护航学生“
- (文化中国行)探访中国大运河“智慧大脑”
- 电影《营救飞虎》华南首映 东江纵队后代望
- 人工智能合成内容新规落地 互联网平台纷纷
- 中央气象台:陕西河南等地有较强降水
- 甘肃民勤县95后大学生仲麟带动4.1万余人次
-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难题,这样破解
- 陕西河南等地雨势较强 江南华南等地有高温
- 北方冷空气频繁秋凉感突出 南方持续闷热明
- 重温鲁迅“抗战精神”:手中的笔就是最锋利
- 国际最新研发空气芯光纤:可降低光损耗提升
- 中国首批航天员赵传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
- 2025暑运武铁累计发送旅客3936.46万人次
- 国际最新研究:AI可增强脑机接口操控力
- 人气旺、消费热!“老空间+文化IP”化身潮
- 9月上半月,全国大部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
- 4万人一起“开学”!为什么选日校、夜校
- 挖掘“样式雷”文化 江西九江绘就畲族村寨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一船览尽锦江花月 夜经
- 年轻人爱上逛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