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高校实践团队:以非遗为桥,让世界听见中华文化的声音
为整体把握非遗的国际传播现状,自2023年12月起,团队成员围绕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部署58种语言的翻译平台及专属情感分析模型,搜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的43项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十年间的博文数据,搜集数据总量近千万条、总词数约5亿个,充分减小语言误差,考量情感偏向。
统计数据与鲜活实践之间往往存在认知落差。传承人是否主动介入非遗跨国传播进程?其参与模式呈现怎样的文化适应性特征?在跨文化对话中又有哪些创新经验、现实阻力与改进诉求?为解开这些疑惑,上海大学“智传非遗”实践团队多次赴苏州、嘉兴等地开展田野调查,通过与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深度访谈,深入探究国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海外文化传播的真实图景,为非遗国际化传播提供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理论框架。
在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入交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非遗是在传承人的手中、口中、记忆中“活起来”“动起来”的。然而,当这些瑰宝试图在社交平台上绽放光彩时,却似乎失去了它们原本的那份生动与魅力。
比如,江苏省昆山当代昆剧院的黄朱雨老师就告诉团队成员,目前剧院正积极与国内社交平台以及文旅部展开合作,努力探索通过新兴渠道传播昆曲艺术的新路径。黄朱雨坦言,在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海外传播征程中,语言隔阂和文化背景差异是横亘在前的显著障碍,而更为深层次的,则是文化语境的缺失。“但我相信情感是共通的,只要我们传递出情绪,艺术家和观众总能在某处找到共鸣。”
传统技艺与现代传播的错位,在非遗展示与传承中展现得更为具象。这种反差让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助数字传播技术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非遗的国际传播,仍然面临困境和挑战。
据了解,上海大学“智传非遗”实践团队将继续探索非遗国际传播的新路径,让非遗不再是记忆里的静态展品,让世界听见中华文化的声音。
- 年仅38岁!“洋媳妇”奇娜因突发低血糖去世
- 寻味香格里拉 藏式火锅里的团圆新意
- 吉林雪季收官:雪场打造“新玩法”迎春
- 清明假期黄山迎客超9.5万 四海游人尽享春
- 侨见海南自贸港:咖啡产业“玩”出老少皆宜
- 广东税务部门推出30条措施助力现代化产业体
- “轧蚕花”民俗观察:江南蚕桑文化何以历久
- 低空瞭望“守山护水” 浙南山区“插翅”
- 解码中国最大国有林区:从“一木独大”到“
- 福建清明假期接待游客逾540万人次 游客青
- 北方多地进入杨柳飞絮期 “过敏星人”请收
- 给流浪猫社区“安家”会带来多少问题?
- 用户增长运营师:让用户“流量”变“留量”
- 山西汾西二中食堂食材费1072万多元,约四成
- “免试评定”“绿色通道”?职称评审切莫投
- “开盒”“变脸”风险大 未成年人上网如何
- 江南华南等地多降雨 西北地区等地多大风天
- 北方多地冲击30℃暖热如常年立夏 江南华南
- 未来三天西北地区等地仍有大风沙尘天气
- 清明假期最后一天广铁集团预计发送旅客260.
- 守陵人陈小平:30余载守护烈士英灵 从一个
- 美的置业坚定推进战略转型 优化经营结构实
-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会员单位党建论坛暨工
- 家居消费新观察|周骏:以空间策略引领办公
- 家居消费新观察|郑长贵:优化顶墙核心产品
- 家居消费新观察|章文浩:聚焦“三高”标准
- 贵州茅台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741.44亿元
- 同比增加42%,香格里拉火车站一季度客流火爆
- 中国四部门发文 加强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专业
- (经济观察)中国明确价格改革方向 释放市